科普专栏|每周一鸟:太平洋潜鸟
太平洋潜鸟
太平洋潜鸟(学名:Gavia pacifica 【Lawrence, 1858】 )为潜鸟目潜鸟科潜鸟属下的大型水鸟。多分布于北美洲,中国偶见。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至阿拉斯加及加拿大。越冬在繁殖地南部海域、俄罗斯远东、千岛群岛、加利福尼亚和我国辽东半岛及东南沿海一带。
形态结构
体长61~68cm,个体略较黑喉潜鸟小,体重亦较黑喉潜鸟轻,雌雄同色。嘴直、较黑喉潜鸟稍细而短,身体亦较黑喉潜鸟细长。
夏羽:头顶和后颈淡灰白色;颏、喉和前颈黑色,具紫色金属光泽;背黑色,具长方形白色斑块;下体白色。
冬羽:头顶和后颈黑色;颏、喉、脸和前颈白色;其余上体黑色,下体白色,黑白分明。
幼鸟和冬羽相似,背和肩具淡色羽缘,头顶和后颈较淡,喉部无黑褐色横带,其余似成鸟冬羽。
生境与习性
繁殖期栖息于北极苔原开阔的湖泊、河流与大的水塘中和亚北极地区森林边缘地带的河流与大的湖泊地区。成对或小群活动,偶尔亦有呈单只的。善游泳和潜水,浮于水面时,身体沉入水下部分较多,尾紧贴水面,有时甚至将整个身体沉入水下,仅留头、颈在水面游动,并不断左右摆动头、观察四周,有危险时则全部沉入水下,通过潜水逃跑。亦能飞翔,且飞翔迅速,但在水面起飞较困难,一般不飞翔。
食性: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通过潜水觅食,潜水本领很好,昆虫和小鱼则在水下吞食,大的食物多在水面吞食。
迁徙:春季3月末至4月末离开越冬地北迁,5月末到达繁殖地。秋季9~10月开始南迁,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在11~12月。迁徒时多成对或成小群,在辽东半岛和东部沿海越冬。
繁殖方式
繁殖:繁殖期6~7月。繁殖于北极和亚北极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带,营巢于海岸、河口、河流及湖泊岸边。巢多由枯死的水生植物堆积而成,极为简陋。每窝产卵1~2枚。雏鸟在一开始的5-7周完全依赖亲鸟,约到第8周会开始锻炼捕鱼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亲鸟有护鸟行为,会用翅膀遮挡住雏鸟防止捕食者攻击。
种群现状
太平洋潜鸟的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相关的濒危临界值标准,种群数量趋于上升,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